探密海绵生存智慧,播撒海洋保护种子
7月24日,在沙墩村的暑期夏令营里,华中农业大学点亮星空本禹志愿服务队竹星蜓分队的志愿者梅妙琪开展一堂独具特色的多孔动物科普课,以经典动画形象“海绵宝宝”为切入点,凭借生动有趣的讲解与互动展示,带着孩子们一同探寻海洋中神奇的多孔动物世界。这场寓教于乐的科普活动,不仅让孩子们知晓了海绵动物的独特习性,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海洋保护的种子。
小朋友们积极回答课堂问题
活动一开始,志愿者抛出“海绵是动物还是植物”这个简单又有趣的问题,激起了孩子们的热烈讨论。之后,借助多媒体课件和实物图片,志愿者介绍了多孔动物的基本特征,这类古老的海洋生物大多在海底固着生活,体形呈不对称结构,全身布满大小各异的孔洞。尽管它们没有头尾、四肢,甚至缺少神经和器官,却进化出了独特的生存之道。
对于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海绵为什么有这么多孔洞”这一问题,志愿者给出了通俗易懂的解释:这些看似普通的孔洞,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精妙的“生物水泵”系统。通过展示潜水员用无毒染料拍摄的水流动态图,孩子们直观地看到海绵是如何借助这些孔道完成摄食、呼吸和排泄等生命活动的。这种独特的滤食方式,使得海绵在数亿年的进化过程中成功适应了海洋环境。
在介绍海绵的生物学特性时,志愿者着重讲解了它们惊人的再生能力。作为地球上最早出现的多细胞动物之一,全球现存的约10000至15000种海绵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实验证明,即便将海绵切碎到单个细胞的程度,它们依然能够重新发育成完整的个体。这种远超海参、海星等其他海洋生物的再生能力,引发了孩子们对生命奥秘的无限遐想。
小朋友们积极举手回答
当话题转到生态环境方面,志愿者用一组数据揭露了海洋污染的严峻现状。南京大学最新研究表明,普通清洁海绵每月可释放多达1.55万亿个微塑料颗粒。这些难以降解的污染物正持续危害着海洋生态系统,威胁着海绵等海洋生物的生存。通过对比分析,孩子们深刻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产生的深远影响。
此次科普活动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成功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培养的双重目标。不仅让孩子们了解到“海绵宝宝”背后的科学真相,更激发了他们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责任意识,为乡村儿童打开了一扇探索海洋奥秘、树立环保理念的窗口。
文字:梅妙琪
摄影:李含睿